当前位置:首页 > 素质工程 > 详细页

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征文获奖作品

弘扬工匠精神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大国工匠丨刘伯鸣来源: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时间:2022年12月02日浏览次数:

打印

刘伯鸣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在当前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重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生产实际,逐一研究现有技术、技能骨干的特长与短板,划分为“理论强、少实践”和“经验强、少理论”两个主要类别,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人才,凝聚起改革创新、自主创新的强劲力量。

一、注重理念培养,明确目标定位

我所在的水压机锻造岗位是集体作业。众人划桨开大船,打造精品锻件,离不开班组组员的密切协作。真正的成功不是孤独前行,不是打败了多少人,而在于你帮助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凝聚了多少人。我负责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锻造的大都是吨位超大、形状复杂的顶级锻件,最能考验操作班组的整体素质。我常对组员们说,干好这类高端锻件,责任心和执行力缺一不可,工作质量必须靠责任心和执行力去保证,必须细心加专心、巧干加实干,而责任心是执行力的动力之源。

我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大家学习了《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大家结合本职工作对其进行深入研讨,充分认识到: 企业、班组和个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站在企业全局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班组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有了高度的大局意识和强烈的责任心,才能焕发出履职尽责的巨大精神力量。

生产中,我统筹安排,精心布置,把尽职尽责的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除了始终坚持“生产前碰头、工作中到位、锻造后合格”十五字管理方针,对于重点锻件,严格执行“勤观看、勤测量、勤沟通”的三勤工作法,要求组员们做细做好分内工作,兼顾整体与局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执行工艺更是严格按照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要求落实,依照符合用户要求、符合设计图纸、符合技术标准、符合工艺规范的标准执行。每火次锻造前,我们都精心研究图纸,读懂吃透锻造工艺,根据工艺要求安排生产。在锻造过程中,更是对工艺压下量和变形工序精益求精。

“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责任意识、坚韧求精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职业本能,才能真正树立起立足国内、走向世界所必需的精品意识,这已成为我们团队成员心中的默契和共识。

二、注重技能培训,加强人才培养

作为全国劳模和基层管理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挥传承引领示范作用,当好既“领”又“导”的关键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带领大家学习钻研技术,培养技术骨干,将自身的绝技绝活传承下去。

我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工匠讲堂”,把自己30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总结优化后传授给新员工,并耐心指导青年员工学习生产技术。我们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和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活动,比如开展岗位技术练习、每月生产技术经验总结、建立岗位练兵台、互学互助结“对子”等灵活多样的岗位培训,营造崇尚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热情,积极争当岗位技能尖兵、创新创造能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我还常常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召开班组技术座谈会,鼓励组员们将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锻造小窍门做分享交流,做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共享,把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经验,把个人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成果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提升活动,锻工们不仅在理论水平上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实际操作水平尤其是锻造超大、超难锻件的技术也突飞猛进,涌现出一大批能独当一面的锻造技术能手。1999年万吨水压机第一次生产千吨级加氢反应器,谁都不知道该怎么干的时候,我的师父、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范友国用独创的锻造方法解决了锻造难题。工友们虽然都看到了操作过程,但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师父言传身教,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在使用收口套时,特别需要注意锻件与收口套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同时严格控制住成品前一火扩孔所达到的内外径尺寸。为保证锻件质量,避免产生椭圆,操作时做到压下量均匀,保证了金属变形均匀。

三、注重实践打磨,提升本领能力 

核电大型锻件是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热加工产品。30多年来,我和工友们专注于这一高端领域,凝心聚力,深耕不辍,收获累累。核电装备自主化制造进程中,过去一直依赖进口的蒸发器锥形筒体和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是攻克的重点项目。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参考的条件下,我和工友们苦心钻研,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昼夜不舍地思考工艺参数、琢磨锻件成形过程,反复与技术人员讨论,终于找到了掌控锥形筒体锻造质量的“关键点控制法”,锥形筒体在中国一重顺利锻造成功。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彻底扭转了此类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经过我和工友们的不懈努力,中国一重还率先突破整锻低压转子全部自主化制造的道道难关,破解了超大钢锭中心压实、超大锻件截面晶粒细化、机械性能均匀性等诸多技术难题,解决了超大转子锻件纯净性、均匀性、致密性制造和超大直径转子锻件整体性分析评价难题,实现了我国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锻件的自主制造。这项技术性能国际领先,为提升我国超大锻件极端制造能力、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锻造中遇到难题时,我会带领全班人员,分析其他班组的成败得失,让大家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剖析难点,碰撞智慧,互学互鉴,取长补短,不但研究当班所承担火次的重点难点及成型方案,还要思考如何为下火次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并及时与其他班次做好对接交流。这样坚持下来,大家的全局思维观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工作中,锻造生产的时间把握非常关键,所谓“趁热打铁”,就是要抢在锻件尚未完全冷却前抓紧时间完成相应的塑性变形。作为生产指挥者,还必须具备系统思维能力,统筹各类要素。比如两台万吨水压机的联动生产,涉及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如何从锻造生产全流程的高度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优化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在制约产品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的众多因素中权衡利弊、择善而从,使产品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达到最优平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生产实践中,我带领班组积极探索最佳生产方案,使设备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工余时间,组员们常常在纸面模拟生产过程,研讨如何调配各类设备达到最佳协调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人员的潜能,如何尽可能提高锻件生产效率等问题。众智所为无不成。通过集思广益,反复模拟,协调演练,我们终于摸索出一套两台万吨水压机联动作业的最佳方案,锻件生产效率高、质量好,班组质量综合得分在水压机锻造厂万吨水压机4个班组中常年名列榜首。

四、注重制度激励,促进担当作为

我在传承劳模工匠精神的实践中,十分注重通过优化制度凝聚团队力量、锤炼团队本领、熔铸团队精神,形成追赶超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带领大家携手同心把工作越干越好。在日常管理中,我和团队成员聚焦技能提升、产品考核和安全责任等重点管理环节,不断总结经验,抓典型,树榜样,结合工作实际,定期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和比武活动,同时优化改进管理,形成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每个季度和年度,都会奖励在生产工作中作出贡献的成员,强化了全员抓生产提素质的责任心,形成了人人重技术讲业绩的良好局面。此外,我们强化责任激励,围绕生产难点和技术瓶颈开展课题攻关,细化责任到人,按计划按节点考核,取得了不少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创新成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锻造世界精品、锤炼一流团队”的水锻精神。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严细管理、务实创新的锻九班赢得了各方面的认可和好评,先后被集团公司、齐齐哈尔市总工会、黑龙江省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优秀集体、市工人先锋号、省双十佳班组、优秀职工小家等荣誉称号。我们团队中的冯永亮获得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安汇先后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公司级大国工匠、首席技能大师称号,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创新工作室先后被评为“齐齐哈尔市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齐齐哈尔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还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 “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和能工巧匠。我们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完善机制,进一步发挥和扩大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与激励作用,加速聚集技术技能人才力量,助力科学 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注入活力,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将工匠精神体现到每件精品上,在打造优秀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